13.画杨桃

【核心素养目标】

文化自信:通过朗读指导,体会人物内心,以生为本,以读促悟。

语言运用:朗读课文,读好对话的语气。

思维能力:理解课文内容,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印象。

审美创造: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,都应该实事求是。

【课前解析】 

《画杨桃》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,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,“我”根据自己看到的,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,同学们觉得好笑。老师通过这件事,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,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;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,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。

这个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,贴近儿童心理,内容鲜活有趣,语言生动活泼,平常的小事寄寓深刻的哲理。学生阅读本文,既能发展语言能力,又会受到启发和教育。课文配有一幅插图,内容是一个横放着的杨桃和一幅像“五角星”的杨桃画。这两个内容对比鲜明,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,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。

教学目标

1.认识“室、靠、而”等13个生字;读准多音字“倒”,会写“图、课”等10个生字,会写“图画、老师”等12个词语。

2.能积累“靠、而”等生字拓展的词语。

3.读课文,能读出对话的语气。

4.能说出看到“我”画的杨桃,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,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。

教学重难点

1.会认“室、靠、而”等13个生字,读准多音字“倒”,会写“图、课”等10个生字,会写“图画、老师”等12个词语。

2.能说出看到“我”画的杨桃,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,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。

【课前准备】

多媒体课件。

课时安排】 

2课时

第一课时

【教学目标】

1.认识“室、靠、而”等13个生字,读准多音字“倒”,会写“图、课”等10个生字,会写“图画、老师”等12个词语。

2.能积累“靠、而”等生字拓展的词语。

3.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激趣导入,揭示课题

1.教师导入新课:同学们最爱吃什么水果?谁来说说这是什么水果呢?出示课件3

2.了解杨桃。  预设:椭圆形、有五个棱。

3.揭示课题: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杨桃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?

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:画杨桃,学生齐读课题。

(设计意图:通过创设具体的实物情境来引入新课,营造一种自然、亲切的学习氛围。运用多种方法识字,既形象具体又有趣,并为新课做准备。)

二、初读课文,识记生字

1.教师提出要求:

① 大声朗读课文,读准字音,圈画出生字,读通课文,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。(出示课件4-5)

②学生自由读课文,并思考相关问题。

2.认读生字

重点指导:易读错的字:“审、视、晌”是翘舌音,“肃”是平舌音;“审”是前鼻音,“晌、抢”是后鼻音。(出示课件6)

3.交流方法,识记字形,理解字义

(1)比较识记:借助熟悉的字,通过比较,理解字义记忆字形。(出示课件7)

(2)字谜识记(出示课件8)

(3)运用识记(出示课件9)

(4)扩词识记:想一想词语的意思,同桌互读,纠音正音。(出示课件10)

(5)多音字:“倒”在“倒不如”中读“dào”,它还有一个读音“dǎo”,可以组词区别:dào:倒不如、倒立;dǎo :打倒、摔倒。(出示课件11)

(6)识字游戏巩固(出示课件12)

设计意图:初读课文,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,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,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,很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,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,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概括能力。)

三、整体感知,学写生字

1.教师提出问题:再读课题,说说你想知道什么。(出示课件13)

预设:谁画杨桃?怎么画杨桃?画得怎样?结果怎样?

2.教师提出要求:读课文,把“谁画杨桃?怎么画杨桃?画得怎样?结果怎样?”这几个问题连起来,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。(出示课件14)

学生汇报交流:课文讲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,我画成了__________,同学们嘲笑我,老师教育我们要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  • 学写字

(1)观察生字,发现规律 (出示课件15

引导观察:请同学观察这5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?

教师讲解:它们都是左右结构,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。哪个字需要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呢?

预设1:“摆”字。注意“摆”右上部的“罒”中间是两竖。

预设2:“嘻”字。注意“喜”书写的时候要上下紧凑,每一部分都要写得扁一些。

(2)独立书写

教师提出要求: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,描一遍写两遍,注意坐姿。

4.出示课后习题三:读一读,记一记。(出示课件22)

(设计意图:归类书写生字,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把握好字的结构,学生自己发现、自己书写,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,让书写变得有趣,学习更有动力。当然,对于有难度的字,应该具体指导,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。

四、课堂演练  (出示课件23-25)

板书设计

画杨桃

比较   字谜   运用  扩词

 

第二课时

【教学目标】

1.朗读课文,能读出对话的语气。

2.能说出看到“我”画的杨桃,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,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导入新课,温故知新

1.复习词语。 (出示课件26)

2.教师导入新课: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画杨桃》。板书:画杨桃。

二、自读自悟,汇报交流

1.学习第1自然段

(1)教师指名读课文,“我”是怎样画杨桃的?“我”认为自己画得怎么样?(出示课件27)

(2)教师引导思考:为什么“我”看到的杨桃会是这个样子?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。(出示课件28)

(3)教师引导理解:“我”是怎么做的呢?找出相关句子,读一读。(出示课件30)预设:认真作画。

板书:“我”:认真作画

(4)教师指导朗读:边读边想象“我”看杨桃、画杨桃时的情景。

2.引导学生思考:同学们和老师看到“我”的画后分别有什么反应?圈画相关词句。(出示课件31)

(1)教师指名读2-4自然段,引导思考:同学们看了“我”的画后,有什么样的反应?(出示课件32)

(2)指导朗读:“哈哈大笑”在这里是怎样的笑?“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?”“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!”要用什么语气读?

预设:反问、指责、嘲笑。

板书:同学们:嘲笑

  • 学习第5自然段

(1)边读边画:老师看到“我”画的杨桃时,是怎么做的?(出示课件33)

(2)教师引导理解:“审视”是怎么看呢?

4.学习第6-11自然段

(1)朗读课文,引导思考:从同学们的回答中,你读出了什么?

预设:嘲笑“我”画的不像杨桃。

(2)引导理解,指导朗读:老师的神情变得怎样了?请同学读一读。(出示课件34)

(3)分角色朗读:体会人物对话时的语气。

5.学习第12-16自然段

(1)朗读课文,引导思考:在同学们嘲笑“我”画的杨桃不像时,老师是怎样做的?(出示课件35)预设:耐心教导

板书:老师:耐心教导

(2)理解内容,指导朗读:老师让同学们坐到“我”的座位观察后,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?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?试着来读一读。(出示课件36)

预设:语调稍低,读出吞吞吐吐、断断续续的语气表现出同学们难为情的心理。

6.对比朗读:同学们看画时和看杨桃时,他们的看法及心情有什么的变化?(出示课件37)

7.教师指导:用自己的话说一说,看到“我”画的杨桃,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?(出示课件38)

8.学习第17、18自然段

(1)朗读课文,体会老师神态的变化:此时,老师的神态是什么样子的?为什么会变化?

(2)教师指导理解“和颜悦色”。(出示课件39)

(3)老师的话表达了:(出示课件40)

①看杨桃的角度不同,样子也就不一样;

②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,不要盲目嘲笑别人,要注意别人的观察角度;

③要实事求是。

板书:老师教诲:终身难忘

实事求是  多角度看问题

设计意图:创设情境,理解词语。通过朗读指导,体会人物内心,以生为本,以读促悟。妙用标点,读出省略号中隐含的感情。通过对比教学,领悟文章主旨。)

三、深入课文,引发思考

1.教师提出问题:课文最后,作者为什么说“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”?

预设:因为老师让“我”明白一个道理:看问题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,多角度看问题,不要轻易下结论。(出示课件41)

2.教师追问:请小组交流,在生活中,如果看到别人说的、做的,与我们想的不一样,我们应该怎么办?(出示课件42)

3.教师小结:我们要尊重别人,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思考。

四、课堂演练 (出示课件44-46)

五、拓展延伸(出示课件47)
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于“画杨桃”这样的事,你能举例说说吗?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,正如苏东坡写的一首诗《题西林壁》。

板书设计

图,略

教学反思

《画杨桃》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,让学生明白了同一个事物,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印象的道理。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这一道理,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方面:

1.亲身实践,思考体验。

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,特地从水果店里挑选了一只杨桃。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,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说自己看到的杨桃。学生兴致很高,这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思考的兴趣。接着,我让学生亲身实践、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内容,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内容所蕴含的道理。

2.分角色朗读,理解内容。

这篇课文对话很多,在这节课上,我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“我”的画后,老师和同学们各自的反应。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、动作和神情,通过对比,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,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,读好人物对话。尤其是课文中同学们的两次回答,虽然内容相同,但是语气却不同,这里我引导学生抓住省略号,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,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了人物的内心,从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。

3.抓关键段,理解道理。

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,也是难点。在教学中,我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师说的话,再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想法,通过分析,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。最后拓展名言警句,既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,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