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  文言文二则

【核心素养目标】

文化自信:学习文言文,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明。

语言运用: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,说出故事内容。

思维能力:能了解《两小儿辩日》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,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。

审美创造: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两个故事。

【课前解析】

本课安排了《学弈》《两小儿辩日》两篇文言文,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,深入浅出,引人深思。通过学习两篇文言文,要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语文要素。同时,感受人物形象,探索学习要专心致志,生活中要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的人文精神。

关注文言文学习: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。教学中,教师要重视范读课文,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放慢,停顿得当,还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。在熟读文言文的基础上,达到背诵。在理解方面,学生可以借助注释,疏通文意,并且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感悟。对文中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,但不能脱离文本,随意解说。

关注人文主题:《学弈》全文短小精悍,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,事中见理,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。《两小儿辩日》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,但不能脱离文本,随意解说。从“辩日”的角度,可以说本文告诉我们,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,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,需要多观察、多思考。从“小儿”和“孔子”的角度,本文还可以这样理解:只要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;学识渊博、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“不能决”,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,也很令人敬佩。

关注作者和文章出处:孟子(约前372-前289)名轲,字子舆,战国时期邹国(现山东邹城)人,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,被尊称为“亚圣”,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《孟子》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,全书分为《梁惠王》《公孙丑》等七篇,书中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观点和政治活动。这本著作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南宋时朱熹将其与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合在一起称为“四书”。

《列子》是一部内容驳杂的书,里面有大量的民间故事、寓言和神话传说。其中《汤问》一篇尤其突出,笔锋横扫天下,天地至理,万物奥妙,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;除课文外,一些我们熟悉的寓言,如《纪昌学射》《夸父逐日》《愚公移山》等,皆出自此篇。

关注主要人物:孔子
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.中国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

关注科学知识:有关《两小儿辩日》中的科学知识,太阳看起来的大小,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无关。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?这是视觉上的错觉。同一个物体,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,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。同样的道理,早晨的太阳,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景是树木、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,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;而中午,太阳已高高升起,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景,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。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,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?也不是。中午,太阳的热度照射在地面上,因此感到热;夜里,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,因此早上感到凉快。温度的凉与热,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。

教学目标

1.会写“援、俱”等4个字,能联系上下文理解“善、之、决”的意思。

2.正确、流利地朗诵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
3.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,说出故事内容。

4.能了解《两小儿辩日》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,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。

教学重点

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,说出故事内容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能了解《两小儿辩日》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,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。

【课前准备】

多媒体课件。

课时安排】 

2课时

第一课时

【教学目标】

1.会读写“援、俱、弗”3个生字。

2.能正确、流利地朗读《学弈》,并背诵。

3.能根据注释,联系上下文理解“善、之”的意思,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谈话导入

1.出示课件2教师导入新课: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《学弈》和《两小儿辩日》。

2.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:我们一起先来学习《学弈》。

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:学弈,学生齐读课题。

二、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

孟子(公元前372—前289)名轲,字子舆,战国时期邹城(今山东邹城)人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后被尊称为“亚圣”,与孔子并称“孔孟”。《孟子》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。

设计意图:了解作者,可以帮助学生对这本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,也可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。)

三、初读课文,学习字词

1.初读课文

(1)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:自由阅读课文,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读好停顿。

学生自由读课文

教师引导正音出示课件6

① 读准“弈( yì)、惟 (wéi)、援(yuán)、缴(zhuó)、鸿(hóng)、鹄(hú)”

② 教师讲解“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,为是其智弗若与”两句中都含有“为”字,读时容易混淆,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发现第一句中的“为”当“认为”讲,所以读wéi,而通过注释可以知道第二句中“为”当“因为”讲,所以读wèi。“与”读“yú”。

2.学习字词

(1)出示课件7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,读准字音。观看写字视频。

(2)重点指导“援、俱、弗”三个容易写错的字。

(出示课件8)书写“援”字时注意右半部分是“爰”,不要写成“爱”;“爰”的第六笔横要比第五笔横略宽。

(出示课件9)书写“俱”字时注意右半部分的“具”,内部为三横,不要少写一横。(出示课件10)书写“弗”字时注意第三笔为竖折折钩,第四笔为竖撇,不要写成竖,第五笔竖要比第四笔竖撇略长。

  1. 划分节奏。

教师提出问题:这则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应该是怎样的?

学生汇报。

预设:

设计意图:引导学生读通课文,读通课文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。)

四、结合注释,疏通文意

1.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:结合课文后的注释,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的每一句话,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。

学生默读课文并交流讨论。

学生汇报。

出示课件12预设1:我通过“借助注释”的方法,知道了《学弈》这则文言文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题目为后人所加。“弈”就是下棋,“学弈”的意思就是学下棋。

出示课件13预设2:我通过“借助注释”的方法,知道了“弈秋”的“秋”是人名,因为善于下棋,所以称为弈秋;“通国”的意思是全国;通过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我知道“善……者”的意思是善于做某事的人;所以第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。

出示课件14预设3:通过之前学习过的知识,我知道“使”就是“让”的意思;“诲”的意思是教导;借助注释我知道“惟弈秋之为听”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。“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”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让弈秋指导两人下棋,一个人专心致志,一心只听弈秋的教诲。

出示课件15预设4: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“一人虽听之”的“之”是代词,指弈秋的教诲;借助注释我知道“鸿鹄”是指天鹅、大雁一类的鸟,“援”的意思是引,拉;“弓缴”是系在箭上的丝绳,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,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;“思援弓缴而射之”中的“之”练习上下文可知指的是鸿鹄。“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”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,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,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。

出示课件16预设5:我借助注释知道了“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”当中的“之”是他,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;“弗若”就是不如,所以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 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,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。

出示课件17预设6:我借助注释知道了“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”这句话中“为”是因为;“与”是同“欤”,句末语气词,表示疑问。这里读yú;“然”就是这样,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?当然不是这样的。

设计意图:小组交流理解古文意思,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。)

师小结:同学们都很棒,借助注释和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,请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。出示课件18

出示课件18预设: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。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,一个人专心致志,只听弈秋的教导;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,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,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。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,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。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?当然不是这样的。

2.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要求:请找一找文中作者的观点及具体事例。

预设1:“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,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唯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”这段话是具体实例。

预设2:“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”这句话是观点。

3.合作探究。

出示课件20教师出示要求: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“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”这个观点的?认真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。

生思考问题并交流。

出示课件21教师引导:两个人在学弈时有哪些不同的表现?

预设1:“其一人专心致志,唯弈秋之为听”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;而另一个人“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,弓缴而射之”总想着无关的事情,

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: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两人下棋时的状态?

预设1:“其一人专心致志,唯弈秋之为听”这个人的下棋状态可以用“一心一意、全神贯注、聚精会神、孜孜不倦、废寝忘食”等词语来形容。

师指导:“专心致志”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。

预设2:“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”这个人的状态,我想到了“三心二意、心神不宁、心不在焉、东张西望”等词语来形容他。

出示课件23教师引导:本文的观点是“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”既然不是智力影响两人学弈的结果,那影响他们成功与否的原因是什么呢?

预设:学习态度最终影响了学弈的结果,学习和做事都要专心致志,不能三心二意。

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问题:作者提出观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?

预设: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,这样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,启发读者的思考,使所要强调的意思更加突出。

4.根据表格背一背。出示课件24

设计意图:这个部分的内容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,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,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,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,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,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。)

五、主旨概括出示课件26

《学弈》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,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,结果两个人一个学得好,一个学得不好。通过这件事,说明了做事情应该专心致志的道理。

六、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7

 

板书设计

 

第二课时

【教学目标】

1.会写“辩”字。

2.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《两小儿辩日》。

3.能联系上下文理解“决”的意思,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,说出《两小儿辩日》这个故事的内容。

4.能了解《两小儿辩日》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,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。

教学过程】

一、复习导入出示课件30

教师导入: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的《学弈》。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,他与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小故事。

教师板书:两小儿辩日,学生齐读课题。

二、了解孔子、《列子》出示课件31

出示课件31孔子(公元前551—前479)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。春秋时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儒家学派创始人。其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《论语》一书。

出示课件32《列子》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,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。《列子》内多为民间故事、寓言和神话传说,一些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,如“纪昌学射”“愚公移山”皆出于此书。

设计意图:了解文中的人物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。)

三、初读课文,学习字词

1.初读课文

(1)出示课件33教师提出要求:自由阅读课文,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读好停顿。

教师引导正音出示课件34

①“盘盂  沧沧凉凉”中“盂”读“yú”,“沧”读“cāng”。

②“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当中的“为”是“是”的意思,读“wéi”。

③“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”当中的“为”是“是”的意思,读“wéi”。

④“孰为汝多知乎?”当中的“为”同“谓”,“说”的意思,读“wèi”,“汝”读“rǔ”,“知”同“智”,意为智慧,读“zhì”。

2.学习字词

(1)出示课件35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,读准字音。观看写字视频。

(2)重点指导“辩”字。出示课件36

“辩”左中右结构,书写时注意中间部分要窄一些,三个部分要写紧凑,“辛”第七笔竖要变成撇。

  1. 划分节奏。

教师出示要求:请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一读。出示课件37

学生朗读。

设计意图:引导学生读通课文,读通课文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。)

四、结合注释,疏通文意

1.教师引导:结合课文后的注释,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的每一句话,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。

学生默读课文并交流讨论。

学生汇报。

出示课件37预设1:我通过“借助注释”的方法,知道了《两小儿辩日》这则文言文选自《列子·汤问》,题目为后人所加。“辩”就是争辩,“两小儿辩日”的意思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。

出示课件38预设2:“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,问其故。”我通过“借助注释”的方法,知道了“辩斗”就是辩论,争论。通过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我知道“游”的意思是游历。“故”是原因;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是:孔子游历东方,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,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。

出示课件39预设3:借助注释我知道“以”就是认为。“日中”是正午。通过之前学习过的知识,我知道“去”就是“离”的意思;“初”的意思是刚刚。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是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,到了正午时离人远。”另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,到了正午时离人近。”

出示课件40预设4:借助注释我知道“车盖”是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,像雨伞一样。“及”就是到。“盘盂”是盛物的器皿。第4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,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,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,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?”

出示课件41预设5:我借助注释知道了“沧沧凉凉”的意思是寒凉。“探汤”指把手伸到热水里去。这里指天气很热。汤,热水。第5自然段的意思是后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,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,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,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?”

出示课件42预设6:我借助注释知道了“孰”就是谁;“为”是同“谓”说的意思。“汝”就是你。“知”同“智”,智慧的意思。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“决”是判断的意思。所以最后两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。 两个小孩笑着说:“谁说你很聪明呢?”

师小结:同学们都很棒,借助注释和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,请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。出示课件43

(出示课件43)预设:

孔子游历东方,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,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。

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,到了正午时离人远。”

另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,到了正午时离人近。”

前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,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,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,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?”

后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,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,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,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?”

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。

两个小孩笑着说:“谁说你很聪明呢?”

2.合作探究。

出示课件44教师出示要求: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?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?小组合作,填写表格。

生小组合作,完成表格。

预设:

出示课件45教师出示要求:两个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?

预设1:小儿甲是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表达的观点。

预设2:小儿乙是从对温度的感知来表达的观点。

设计意图:让学生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,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,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,同时发现双方都言之有理,为下文孔子不能决也做铺垫。)

出示课件46教师提出问题: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?为什么?

预设:不能。因为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,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,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,不能说服对方,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。

出示课件47教师提出问题:两小儿辩斗正酣,请孔子决断,偏偏“孔子不能决也”,这是为什么?

预设1: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,皆有理有据,孔子不能妄下结论。

预设2:受时代所限,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说的孰是孰非,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。

出示课件48教师提出问题:通过学习这篇文章,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?

预设1:只要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。

预设2:学识渊博、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“不能决”,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,也很令人敬佩。

3.根据表格背一背。出示课件49

设计意图:这个部分的内容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,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,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,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,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,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。)

五、主旨概括出示课件51

《两小儿辩日》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,两个小儿争持不下,连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,表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,说话有理有据,也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、实事求是的态度。

六、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2

教师安排学生观看视频

设计意图:让他们在直观中探究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远,什么时候离地球近;这个令两小儿争辩不休的问题,本是枯燥难懂的知识,这样可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。)

七、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3

八、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4

熟练背诵《学弈》和《两小儿辩日》。

 

板书设计

图,略

教学反思

《学弈》和《两小儿辩日》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,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篇章,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,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。本单元的主题是“科学精神”,语文要素是“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”。本课中的两篇文言文,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,深入浅出引人深思。

《学弈》全文共五句话,虽不足百字,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,道理说得透彻。全文短小精悍,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。

《两小儿辩日》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,篇幅短小,故事简单,构思却颇具匠心。开头以无名小儿与“圣人”孔子对举,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,但作者通过一个“辩”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。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,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,紧扣“辩”字,有观点,有事实依据,增强了辩论性。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,孔子“不能决”,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,结尾有无尽余味。本文所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