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吃水不忘挖井人
【核心素养目标】
文化自信:学习并发扬革命优良传统,饮水思源。
语言运用:朗读课文并朗读出。
思维能力: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的方法,体会相亲对主席的感激之情。
审美创造:能够留意身边人、事物的美好,懂得感恩。
【课前解析】
关注文章结构: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是一篇记叙文,记叙了革命领袖毛主席的故事。本文共3个自然段,第1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。第2段写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,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。第3段写乡亲们饮水思源,立碑纪念。
本课重点一是要求把课文读正确、读流利;二是学习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的方法,体会乡亲们的情感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,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要学会感恩,懂得珍惜。
【教学目标】
1.认识“吃、忘”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、广字头两个偏旁;会写“吃、叫、主、江、住、没、以”7个字和“横折弯”1个笔画。
2.正确朗读课文,读通顺句子;积累词语。
3.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,体会乡亲们的情感。
【教学重点】识字写字,积累词语;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。
【教学难点】
本文是革命传统故事,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,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,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图片和视频资料,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。
【课前准备】多媒体课件。
【课时安排】2课时
第一课时
【教学目标】
1.认识“吃、忘”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和广字头两个偏旁。
2.会写“吃、叫、江、没”4个字和横折弯一个笔画。
3.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4.找出文中明显信息,初步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、地点以及人物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情境导入(出示课件3)
1.教师播放《东方红》,引导交流:同学们,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献给谁的吗?
预设学生回答毛主席。
教师导入: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,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一生。他就像那红红的太阳,让人感到温暖,让人感到亲切。今天,我们一起去瑞金城外的沙洲坝,看看那里的乡亲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,好吗?
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:吃水不忘挖井人。
(设计意图:用音乐导入,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,为学习本课内容创设情境。)
二、理解课题,认识生字(出示课件4)
1.指名朗读课题,教师利用字卡出示题目中的生字“吃、忘、井”,指导学生认读生字,相机认识心字底。
(1)集体交流:你曾经在哪里见过这几个字?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?(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并利用生活情境法识字,扩大识字量。)
(2)根据偏旁识记 “吃”:“吃”是翘舌音,它是整体认读音节。因为吃要用嘴,所以是口字旁。(可以让学生张开嘴巴做吃的动作)
继续引发学生思考:还认识哪些带口字旁的字?(如:咬、吐、叮、叫等。)
- “忘”有一个心字底,表示和心有关,同样有心字底的字还有“念”。
- “井”:后鼻音韵母。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识记,也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识记——“讲”去掉言字旁就是“井”。
2.再读题目,读准字音。
3.质疑:读了课文的题目,你有什么问题吗?
预设:生1:“挖井人”是谁?“吃水”的人是谁?
生2:为什么说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?
教师引导:同学们题的问题很好,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,走进课文。
(设计意图:随文识字,在认读课题的同时,学会生字,能够提高整堂课的效率,也更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。)
三、初读课文,学习字词
1.初读课文(出示课件5)
教师提出要求:自由读课文,把字音读准,把句子读通、读顺,圈出难读的生字,多读几遍。自己用心地读一读课文,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,找到答案,并把它们画出来。
学生自由读课文,并圈画生字。
(设计意图:用自学提示法进行引领,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,紧抓课文题目,理清课文脉络,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,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,符合“先学后教”的核心理念。)
2.学习字词
(1)(出示课件6)出示生字:吃 忘 井 村 叫 毛
主 席 乡 亲 战 士 面
教师指名读生字,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。
(出示课件7)出示词语: 吃水 忘记 水井 村子 大叫
毛主席 乡亲 战士 面条
教师引导读准词语:先自己读词语,读准字音。再同桌互相读,互相纠正。
去掉拼音,学生接龙读词语,检查认读情况。
(设计意图:运用多种方式巩固生字、新词,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。)
- (出示课件8)教师知指导学生识字:“士”字和我们之前学过的“土”字很像,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来记。“主”和我们学过的“王”很像,同样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来认读。
学生认读“士”和“主”,并组词。
教师继续指导学生识字:“叫、吃两个字都是“口字旁”“口字旁”的字和什么有关呢?
预设:和嘴巴有关。
教师指导学生识字:再来看“席”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呢?
预设:半包围结构。
教师指导:这个字的偏旁是“广字旁”,可以组词主席、草席。
学生跟读。
(4)(出示课件9)教师指导学生熟字组新词,巩固本课会认字。
(5)(出示课件10)教师指导学生认读轻声词字:“村子、时候、地方”这三个词的第二个字都读作轻声,我们称它们为轻声词,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。
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,再请同学单独读一读。
- (出示课件11)教师指导学生先读好词语,再连起来读句子:我们把词语放到句子中,看看你能读准确吗?
点名朗读句子,适时纠正发音和停顿。
(设计意图:先读好字词,再读通句子,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,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读、小组共读等方式,在自主点评中互相学习,既能共同提升,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。)
四、再读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,学写生字。
1.(出示课件12)教师引出示要求:自由读课文,标一标自然段序号,说说你知道了什么。
预设:学生在教材中标注自然段序号。
2.(出示课件13)教师提出问题: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是什么?
预设1:时间是“毛泽东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”。
预设2:地点是“瑞金城外的沙洲坝”。
教师继续提出问题: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的“挖井人”是谁呢?
预设1:挖井人是毛主席。
预设2:还有战士们。
预设3:还有乡亲们。
教师点评并继续提出问题: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,那么文中提到了一个石碑,石碑上刻着什么?
预设:石碑上刻着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时刻想念毛主席”。
教师总结:通过自读课文,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,地点是沙洲坝,题目中的“挖井人”指的是毛主席、战士们和乡亲们。并且我们知道乡亲立了一块石碑,上面写的是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是可想念毛主席”。
(设计意图:先自读课文,再整合阅读后的信息,培养学生边读便理解课文的能力。)
3.(出示课件14)教师指导写字:观察一下这“吃、叫”两个字,你有什么发现?
预设1:两个字都是“口字旁”。
预设2:都是左右结构。
教师追问: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?
预设1:把中间部分写紧凑一些。
预设2:还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大小、宽窄。
教师引导质疑:从“口”变到“口字旁”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?
教师小结:老师把你们的发现编成了一句小口诀:“口”字变成“口字旁”,变小变瘦左上摆。
(出示课件15、16)教师指导笔顺并组词,板书范写:吃 叫。
学生观察口字旁的位置并书空、朗读词语。
(出示课件17)教师继续指导写字:请仔细观察,写好“江、没”这两个字,要注意什么?
预设:这两个字也是左右结构,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。
教师继续提问:那这两个字都有什么相同点呢?
预设: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。
教师指导:对了,有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系。
(指名回答)学习笔画“横折弯”。
(出示课件18)教师指导书写“江”字,学生书空,并读词语。
(出示课件19)教师重点指导书写“没”字:“没”这个字的第五笔叫做“横折弯”,在书写时要先横后向下折再右弯。右弯时有弧度,不要写成直角。
学生书空,并读词语。
(设计意图:把有相同点的生字放在一起今星期学习,能够培养学生归类学习的积累方法,并能根据字形字义理解汉字的含义,激发主动识字的兴趣。)
五、课堂演练(出示课件20)
第二课时
【教学目标】
1.会写“主、住、以”3个生字。
2.能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情,学会感恩,懂得珍惜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复习回顾,认读词语
教师导入:上节课,我们通读了课文,知道了课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、地点以及主要人物,也认识了文中的很多生字词语,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。
教师板书课题:吃水不忘挖井人
(出示课件21)教师复习导入: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,看看你还记得它们吗?
出示词语:回顾生字——读一读,记一记。
学生接龙读词语,教师适时指导。
二、再读课文,体会情感。
1.学习第一自然段。
(1)(出示课件22)教师指导: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,知道了课文的主要信息,现在请大家朗读第1自然段,画一画表示地点的词语。
预设学生画出词语:瑞金、沙洲坝、江西。
板书:沙坪坝
(出示课件23)教师指导:请同学们看图片,这三张图片分别对应的是第一自然段中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,这三个地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
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地点的大小关系,预设学生回答:沙洲坝在瑞金,瑞金在江西省。
(2)朗读指导(出示课件24)
教师指导朗读长句子的断句方法:齐读第1自然段,注意读对轻声。同时要注意这个句子比较长,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词语的位置进行断句,请大家和我一起朗读一下。
学生跟读。
2.学习第二自然段。
(出示课件25)教师指导: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,画出乡亲们吃水困难的句子。
预设学生找到:村子里没有水井,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。
板书:没水 远处挑
(出示课件26)教师指导认识生字:这句话中有两个生字,先来看“井”这个字,请你们想一想水井和象形字“井”有什么相似之处?
预设:“井”字是象形字,它和水井的样子很像。
教师引导:对,说得非常好,那么你们知道这段中的“吃水”是什么意思吗?
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,教师适时引导:“吃水”是江西的方言,表示喝水的意思。
教师提问:“很远的地方”这个词说明什么?
预设:路程很远,吃水很困难。
(出示课件27)教师指导:请同学们读一读童谣,体会一下沙洲坝到底有多缺水。
预设:学生读完童谣后,体会出沙洲坝地区人民喝水的艰苦。
(出示课件28)教师引导思考: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认真思考一下,乡亲们没有水吃会怎样?
预设学生回答认真思考后给予答案。
(出示课件29)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,体会沙洲坝人民吃水的困难。
教师过渡:是呀,沙洲坝的村民们吃水实在太困难了。
学生有感情朗读。
(出示课件30)教师提问:毛主席决定如何去做?
预设:他决定带领战士们和乡亲们挖井。
板书:毛主席 带领 挖水井
教师继续提问:读一读第2句话,“带领”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?
预设:带着、领着
(出示课件31)教师朗读指导:毛主席关心人民,处处为人民着想,为人民解决困难。带着这种感受,读一读第2句话吧!
预设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。
3.学习第三自然段。
(出示课件32)教师引导: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,想一想: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?
(出示课件33)教师继续引导:有了这口井,乡亲们用水时会想到谁呢?
预设学生回答:想到毛主席,想到战士们。
板书:乡亲们 立石碑
永不忘 毛主席
(出示课件34)教师引导:现在让我们读一读民谣,感受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想念和感恩。
预设学生带感情朗读民谣。
(出示课件35)教师朗读指导:现在让我们怀着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,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!
预设学生朗读。
教师总结:这篇课文里,毛主席带领战士,为村民们做好事,做贡献;村民们,则立下石碑,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。
4.互动感受。
(出示课件36)教师引导:大家想一想,在生活中,我们还不能忘记哪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?请大家看图来说一说。
预设学生1:我们不能忘记农民伯伯,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,我们才能吃到可口的食物。
预设学生2:我们不能忘记医生,他们在疫情期间帮助了很多人。
预设学生3:我们不能忘记解放军,他们一直在保卫着祖国,保卫着我们。
教师总结:同学们说得太好了,让我们都能够学会感恩,懂得珍惜吧!
板书:学会感恩 懂得珍惜
(设计意图: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,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和体会,感受课文想要表的情感,更有利于学生印象深刻。)
- 学写生字
(出示课件37)教师引导:“主”和“住”两个字很像,你能发现它们的共通点吗?
预设学生回答:“住”的右边就是“主”。
教师指导写字:在写“主”时,我们要注意点在竖中线上,第一横中长,第二横稍短,竖写在竖中线上,最后一横最长。在写“住”时,左窄右宽,右半部分三横等距。
学生书空并朗读词语。
(出示课件38)教师引导:我们再来看“以”这个字,它是左右结构,书写时竖提的竖要直、提要稍长,中间一点起笔略高,写在竖中线上,撇的起笔最高,穿插到竖中线右边,最后一点要低,保持字的平衡。
学生书空并朗读词语。
六、结构梳理,主题概括
1.结构梳理(出示课件39)
本文先讲了沙洲坝的乡亲们吃水困难,需要到处去挑水,然后讲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水井,最后讲乡亲们立石碑,永远不忘记毛主席,表达感激之情。
2.课文小结(出示课件40)
教师出示课件,请学生完成填空,总结全文。
3.拓展延伸(出示课件41)
教师播放歌曲《感谢》,激发学生对父母、老师、朋友……身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激之情,教导学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。
(设计意图:总结全文,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,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,同时播放歌曲,活跃课堂气氛,烘托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。)
七、课堂演练,课后作业
1.课堂演练(出示课件42)
2.课后作业(出示课件43)教师布置作业。
【板书设计】
图,略
【教学反思】
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这篇课文记叙了在革命战争年代,毛主席为了让沙洲坝村民吃上甘甜的井水,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,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的事。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“读”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,这篇课文围绕“以读悟情”设计教学,始终牢牢把握“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”这条主线组织教学,引导学生进行朗读、体验、思考、想象、表达,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,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,并借助图片、视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,促使学生和文本展开有深度、有广度的对话,进而体会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,感受成功的愉悦。
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。在解决“识”和“写”的问题上,我采取了“分散识字、集中书写”的原则,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,我们透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;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,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光让学生书写。
最后,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,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,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,所以在讲授这篇课文时,要给学生带给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,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,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。